|
内心强大的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种经历,每当遇到令自己不悦的小事时: 比如,朋友之间明明约好出去玩,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失约; 同事有时会没有边界地让你帮忙; 恋人忘记答应过你的事情,等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琐事。 这些令自己不爽的事情有大也有小,虽然每次心里都会感到不舒服,但碍于面子或是害怕显得自己太小气,因此就“算了”。 而虽然表面上来看,这都是一些小问题,但如果在关系中长年累月地积累,就一定会出现一次大爆发。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而且长时间的忍气吞声虽然看起来非常地善解人意,但事实上自己也并没有得到尊重,反而还会让自己陷入内耗和在关系中变得没那么重要。 所以,一定要学会重视起来这些不起眼的小冒犯。 许多时候,大多数人在关系中遭受冒犯时,都会或多或少地选择忍下来,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太过于斤斤计较,凡而只会给他人留下难以相处的印象。 于是在遇到相同的问题或是处境时,虽然依旧会生出几分怒气,但一想到一些为了维护好形象的外在标准,最后还是会压抑住自己的不满。 但这股愤愤不平之气却不会随着抑制之后消失,其实自己的注意力依旧还是揪着这件事不放,从而长此以往整个人就会感到非常的疲惫。 这就是因为虽然有时候让你不悦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小,但只要自己的情绪没有及时得到释放,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我内耗。 所以,这个背后其实隐藏着没有得到及时表达的「应对方式」的缺失。 而且,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就等同于是在告诉对方「你可以这样对我」。 原因是你不去清晰的指出对方的冒犯之处,对方也就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于是就等于是在你的默许之下进一步地进行肆无忌惮的伤害。 而当忍让成为了惯性,自己还会不自觉的把它延续到更多的关系中,长期以往,便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无力感。 许多人在生活上中都会惧怕愤怒情绪的表达,会误以为一旦自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就会破坏掉原本看起来非常和谐的关系。 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不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不会让关系越来越好,反而还会让关系变得愈演愈烈,甚至是失去关系,同时还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武志红老师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女孩,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对待弟弟远胜于她,她虽然不满但从不敢表达愤怒,因为害怕表达之后父母给的爱会更少。 于是她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非常温顺,没有脾气的女孩。 但事实上她也有自己的情绪,只是从不去表达,因此在工作中,同事或领导给她安排一些不属于她的任务时,她都不敢推辞,怕得罪人,怕伤害关系。 可是这些任务并不属于她,她是生气的,于是就会用拖延,莫名其妙的失误的行为,来回击同事和领导,以此来惹怒他们发泄自己的愤怒。 但同事和领导也不是傻子,慢慢地也感受到了她投射过了的隐晦的「被动愤怒」,结果这个女孩不断地换工作,不断地被开除。 所以,我们常常误以为的隐忍,其实并不是维护和谐关系的好方法,相反那只是在加速地毁掉关系。 因此,要学试着去主动倾诉自己的不满,当你能敢于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不仅身心可以得到释放,关系中的张力也会变得没有那么强烈。 而且,对方也只有知道你的边界在哪时,才会不去侵犯。 美国心理学家坷胡特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不含敌意的坚决。 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个拒绝和表达的过程,我虽然态度坚决,但同时我对你又完全的没有敌意。 许多时候我们害怕表达愤怒和害怕的拒绝的原因,主要都是源于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伤害到对方,会破坏掉关系。 但如果我们能做到温柔而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既表达了不满,但又不带敌意,情绪上也没有失控,那么也就不存在会伤害到对方与破坏掉关系。 于是,当对方感受到了你的立场的坚定以后, 也就懂得你是一个有自己想法和主见的人。 那么下次对方在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也会在心中掂量掂量,“我说的这句话,我要求的这件事,我的失约,失误会不会伤害到你。” 或许你不含敌意的坚决,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方对自己的行为,但当你表达了敢于释放了自己的愤怒,也同时会在心态上获得一种解脱。 最起码你这时的感受不再是自己是被压制的感觉,也就不会让愤怒委屈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流动形成自我内耗了。 从而,就能慢慢地走向内心的强大。 心理学家托马斯 · 摩尔在他的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到:“你最好知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为什么?这是因为那些敢于在关系中表达自己愤怒的人,会很快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减少彼此间的猜疑,让沟通过程更加高效。 而压抑愤怒的人,并不代表他们成功地消除了愤怒。 相反,他们会带着这份不满与自己交往,等到压抑的愤怒积压到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出现破坏性的后果,最终导致关系走向凋零。 所以,要让自己做一个敢于表达自己愤怒的人,因为这样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会破坏关系,自己的人生也会更加的畅快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