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心理咨询

COUNSELING

首页 >> 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 >>亲子关系 >> 分离焦虑你有多少?
详细内容

分离焦虑你有多少?

依恋2.jpg

        以往关于分离焦虑的解读,多数集中在婴幼儿或孩童时期,但事实上,童年期所感受到的分离焦虑对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后的现实生活中,当这种早期的创伤性情感体验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所激发或唤醒的时候,当事人的感触就会更深。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一生,都在与分离“斗争”。而分离焦虑较多地体现在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婚姻或情感关系、亲人的分别或离世等,本期心理专家则从婚姻和情感的角度为读者解读分离焦虑的定义、对亲密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1 什么是分离焦虑?


  心理学研究证明,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一周岁之前,此时婴幼儿正在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在14周到20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逐渐减弱。


  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养育的儿童,最早出现分离焦虑的时间也不相同,研究表明在北美和欧洲,婴儿一般在6至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行为,而非洲或一些亚洲国家的婴儿在5至6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这是因为相对而言,后者这些国家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有更多亲密接触。在亚洲或非洲等地方,母乳喂养的时间比西方略长,孩子们通常与母亲形影不离,他们常常被抱着或背着,与妈妈的分离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他们才很早地表现出分离焦虑。


  与分离焦虑同时而生的还有一种陌生人焦虑,这是婴幼儿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时其认知能力和情绪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可能是从他们的亲人那里学会害怕分离的,因为当亲人离开时,他们的一些不舒适感(如饥饿、湿尿布、疼痛等)可能会增多或加剧,婴儿会把这种痛苦的延长或加剧与亲人的不在场联系起来,因此当亲人要离开时,就表现出他们的“条件性”焦虑。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即自然界的很多事件预告着即将发生的危险迹象。当一些情境经常与危险相联结时,通过物种的长期演化,对这些情境的恐惧与回避就成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可以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程序”通过遗传直接传给下一代。于是,当婴儿处于这些事件当中的时候,就会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害怕陌生人、陌生环境以及和熟人分离后的“陌生场面”。但这种程序性的、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本能在婴儿出生时不会被表现出来,因为新生儿的认知能力是很不成熟的,他们需要时间去辨认什么是“熟悉的”,并把这些人、物体和事件与不熟悉的事物区分开来。但是当一旦这种辨别成为可能,婴儿身上那种由遗传获得的“程序”就会启动。


  本世纪初,弗洛伊德提出:“母婴之间稳定的情绪联系的建立,对于社会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这一观点后来获得了行为学家约翰·鲍尔贝和当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赞同。埃里克森认为,早期情绪依恋向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联系。


  2 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一位女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丝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测验。


  方法是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玩几分钟玩具,然后一个陌生人进来,先沉默,再和孩子妈妈交谈,之后让妈妈离开房间,看孩子的表现。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看孩子的表现。实验者可以控制妈妈离开的时间长短、妈妈与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及妈妈离开孩子的次数等因素。


  艾因斯沃丝发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大致可分为三种:


  1.安全依恋。进入实验室以后,孩子会积极地独自或与妈妈一起玩房间里那些没见过的玩具,与妈妈分离时明显焦虑,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兴,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妈妈在场时与陌生人一起玩。


  2.忧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孩子进入陌生的实验室后,虽然妈妈在身边却已经感到忧虑,不喜欢探究玩具,妈妈走后表现极为痛苦,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


  3.忧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妈妈接触。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时他们像回避妈妈一样回避与忽视陌生人。


  艾因斯沃丝认为,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母亲从孩子一出生,就充当了一名负责任的养育者,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婴儿,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但她们常常错误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加上这些孩子当中有些属于难养育型儿童,在新生儿期易激惹或反应迟钝,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无一定主见,养育方式自相矛盾,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有时热情有时冷漠,使孩子产生悲伤和怨恨,不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必要的情绪支持和舒适感。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


  但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认为,陌生情境测验所测出的婴儿差异主要是由儿童气质上的差异而不是由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导致。他的理论与艾因斯沃丝的意见各有道理,在专业的领域认为也许他们两者的意见互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对亲人的依恋现象。


  3 分离焦虑对婚姻情感的影响


  分离焦虑对婚姻和情感的影响非常大,很多破裂的婚姻就是因为这种情结造成的。


  心理专家给我们大致罗列了一下分离焦虑可能对婚姻情感等亲密关系产生的影响,这包括:


  A.不能理智结束关系。明明知道应该与对方分手却分不开或反复分手、再反复复合,把自己和对方都搞得疲惫不堪。这也叫分手上瘾综合征,其实都是分离焦虑在影响。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分离焦虑会让当事人无法从一段理智上认为早应该结束的关系中摆脱出来,因为童年期造成的分离痛苦情感体验是恐惧而悲伤的,在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如果选择分手,很难有勇气去重新承受那种巨大的恐惧和痛苦。


  B.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担心受到分离的伤害。换句话说,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痛苦和危险,拒绝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在他看来,不建立亲密关系,就可以不用冒着将来有可能被分离焦虑重新伤害的危险。


  C.生活中分离事件的发生,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障碍和困扰,抑郁是最常见的症状。


  D.不愿意与对方分离,哪怕是短暂的、必要的分离也不愿意。总希望与对方粘在一起,在恋爱中采取贴身政策。这种纠缠和贴身政策就是害怕分离的表征,对感情是绝对会有破坏作用的。因为TA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时间一长对方便无法忍受,没有彼此的空间和自由,令婚姻窒息、彼此的关系失去活力,搞到对方乃至双方的亲密关系因缺氧而死。


  心理专家给我们的读者举了一个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例子———王志文和江珊演的那部名叫《过把瘾》的电视剧,该剧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着分离焦虑情结的女性,她那专横纠缠的爱使得原本很爱她的丈夫即使是死也要选择和她离婚。


  而同样的,有些人因为害怕分离,即便知道婚姻已经死亡了,或明知道自己选错了人,应该果断理智地分手,却因为恐惧分离而放弃选择,甘愿在其中继续痛苦地煎熬。


底部导航

关注微信公众号

浏览手机站

0516-83729595

周一至周日(9:00-20:00)

备案编号 苏ICP备11056161号-1

预约咨询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516-83729595
0516-83858559
13952199456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seo seo